云中讯(通讯员 吴江宇)近日,中药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强国行”团队在澜沧县正式启动“澜沧县6乡镇中药资源普查项目”。作为教育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的重要实践载体,该项目通过科学构建“党建+学科”双轮驱动机制,既搭建起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中药资源普查网络体系,也形成了边疆民族地区“红色引擎助推中医药创新”的协同创新模式,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责任担当。
强国有我使命践行:党支部打造科技支边新模式
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强国行”专项行动建设支部,中药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以“党建赋能边疆医药发展”为纲领。此次实施的县域中医药资源普查工程,是支部落实《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战略部署的务实之举。项目锚定木戛乡等六个民族乡镇,计划通过多维度的资源普查,系统构建包含道地药材分布、民族医药传承、特色资源存量的三维数据库,为云南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提供关键性基础数据支撑。党支部书记李国栋教授指出:“这项科研攻坚既是学术探索,更是党员教师践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生动党课。”
项目启航仪式:政校医三方共绘发展蓝图
项目启动会上,“强国行”团队与澜沧县卫生健康局、县中医医院形成战略协作机制。作为项目首席专家,李国栋教授系统阐述了党支部的工作规划:组织党员科研先锋队,运用现代GIS技术开展样方调查,结合民族医药口述史采集、珍稀标本数字化建档等创新方法,构建动态化、智能化的中医药资源监管体系。项目最终将形成涵盖3000平方公里范围的资源分布图谱,编纂首部《澜沧药用植物志》,建立覆盖拉祜族医药的知识传承体系。澜沧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李静用“四个一”工程概括项目价值:“摸清资源家底、建立保护机制、传承民族智慧、惠及边疆民生”;县中医医院院长查林特别强调生态红线意识,要求执行团队严格遵守《生物多样性公约》,建立资源采集审批与生态补偿双机制,确保科研调查与自然保护的和谐共生。
先锋力量显担当:高校基层组织的时代践行
此次普查不仅填补了拉祜族医药系统性资源数据的空白,更彰显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先锋作用——以“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依托,创新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通过“党建+科研”融合创新模式,建立教学科研骨干党员先锋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动能。在“强国行”科技报国实践工程中,基层党组织创新运用科研立项对接国家战略、成果转化对接产业需求、育人实践对接社会服务“三对接”工作法,形成“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员冲在火线上”的工作格局,生动诠释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哲学,以科技赋智筑牢生态屏障,以组织赋能汇聚攻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