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门户学生门户书记校长信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云中聚焦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在昆召开
来源:中药学院 发布日期:2025-07-20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云中讯(通讯员 李维熙)2025年7月18日至20日,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在昆明隆重举行。大会以“中药分析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为主题,来自全国中医药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的专家学者、青年才俊与行业代表近500人汇聚一堂,共话中药分析发展前景,共促学科融合与科技创新。

  年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与云南中医药大学承办,云南省南药可持续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文山学院协办。中国科学院院士郝小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兆云出席19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智能制造学科带头人吴志生教授主持开幕式,来自主办方、承办方及政府部门的多位领导致辞,凝聚发展共识、擘画未来蓝图。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周洪梅致辞指出,云南中医药资源丰富,是云药品牌的重要根基。近年来,云南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和中药产业现代化,构建了立足西南、面向国际的中医药发展格局。希望通过此次大会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助力更多科研成果在滇落地转化。

  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宗友提出,中药分析是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学会将持续推动跨学科融合、标准体系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打造“中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引擎。他特别强调,要面向国家需求构建问题导向、融合驱动的新型研究体系,提升中医药科技服务能力。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志书表示,中药分析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是连接传统理论与现代产业的重要桥梁。他呼吁业界同仁立足新形势,推动中药分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特别是要注重青年人才培养,提升全行业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

  云南中医药大学校长丁中涛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在中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服务云药产业方面的整体布局,重点介绍了中药分析作为学校中药学核心支撑学科,在课程建设、科研转化、服务产业等方面不断取得的新进展。他表示,学校将继续加强与行业合作,提升中药质量研究水平,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本次大会设置青年论坛、大会主论坛、中药分析技术前沿交叉论坛、中药分析创新高峰论坛四大板块,紧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药效物质基础挖掘、现代检测与智能化应用等核心方向,搭建多层次、宽视野、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推动中药分析领域从学术研究向产业转化迈进。

  开幕式后举行的大会主论坛围绕“融合创新”主题陆续开展了多场高水平学术报告与交流。朱兆云以《传承创新 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为题,结合云南道地药材实践,深入阐释了中医药传承与现代科技融合的路径;郝小江以《若干天然小分子探针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为题,系统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在天然产物分子探针设计与功能机制解析方面的研究进展;李宗友围绕“数智赋能”主题,分享中药成药过程智能管控的探索思路;唐志书从教育与科技融合视角,提出建立中药分析新范式的构想。随后,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岐黄学者在内的多位专家围绕中药药效成分筛选、新药发现、毒理研究与产业化推进等热点问题,分享了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全面展示中药分析由理论支撑向技术引领、由实验室向临床与产业转化的战略路径。

  7月18日晚举行的青年论坛上,17位青年学者围绕毒性成分去除、AI质量预测、有机多孔材料筛选活性物质等方向进行汇报交流,充分体现出中药分析领域青年科研力量的活跃与创新。7月20日举办的技术前沿交叉论坛与创新高峰论坛汇聚全国中药分析及相关学科研究骨干力量,聚焦拓宽中药复杂体系的现代解读方式。

  作为全国中药分析领域的重要学术盛会,本次大会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交叉与融合并进,不仅展示了我国中药分析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也为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搭建了重要平台。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加强交流合作,汇聚发展合力,助力中药分析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专业智慧与技术力量。

责任编辑:陈楠  审核:程三娟 
【打印】